交流互鉴 共谋发展——2025年芬兰东南应用科技大学国际青年夏令营圆满结束
作者: 叶嘉琪发布时间: 2025-08-28浏览次数:10
以 “探索中国:商业与文化的链接” 为主题的 2025 年芬兰东南应用科技大学(XAMK)国际青年夏令营,于近日落下帷幕。夏令营围绕文化、商业、教育三大核心主题,通过多元课程、实地实践与深度互动,搭建起中芬师生交流互鉴的桥梁,不仅让芬兰青年沉浸式感知中国商业活力与文化魅力,更深化了两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共识,为国际职教交流注入青春动能。

专业探索:多元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本次夏令营以 “专业实践” 为核心抓手,将课堂理论与实地考察紧密结合,引导芬兰青年在商业与新能源两大领域探索中国发展模式。在商业课程体系中,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精心设计了 “中国商业市场解析”“商业谈判技巧”“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等主题内容。授课过程中,师生共同剖析义乌国际商贸大市场的创新运营逻辑,探讨中国企业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智造” 的崛起路径,让芬兰青年深刻感知中国商业文化的 “活力” 与 “韧性”—— 这不仅是数据与案例的呈现,更是对中国经济生态 “开放、创新、包容” 特质的直观解读。
实地调研环节则让专业探索更具冲击力。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芬兰学生海迪穿梭于鳞次栉比的商铺间,面对 “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 的规模惊叹不已:“这里的商业氛围与芬兰完全不同,商品琳琅满目,商户紧密协作,逛了半天都没走完一条街!” 而线上购物的便捷性更让她萌生新想法:“以后要通过跨境电商购买义乌商品,把这份‘中国便利’带回芬兰。”

此外,芬兰青年还走进金义综合保税区及金华本地新能源企业,能源专业学生帕特里卡的困惑与收获极具代表性:“初到中国时,我好奇‘夜晚为何有这么多灯’,直到参观新能源企业,才真正理解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 —— 这为我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全新视角。”

从课堂理论到实地探访,芬兰青年在专业探索中既看到了中国产业发展的实践成果,也引发了对 “中芬产业差异与合作可能” 的深度思考,为未来跨领域交流埋下伏笔。
风采展示:跨文化交流与艺术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是本次夏令营 “风采展示” 的核心载体。普通话、书法、茶艺、剪纸、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课程,让芬兰青年在动手实践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也让跨文化交流在艺术表达中自然发生。

剪纸课上,芬兰学生伊里斯起初对 “镂空图案” 的精细操作感到棘手,但在中国师生的耐心指导下,最终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她小心翼翼地收好剪纸,笑着说:“要把它挂在芬兰的房间里,这是我与中国文化的‘专属纪念’。” 书法课的场景则更显温情:芬兰学生韦拉全神贯注地练习每一个笔画,从 “横平竖直” 的基础要领到 “笔墨韵味” 的意境感知,她逐渐领悟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一笔一划就像生命在纸上舞动,这不仅是文字,更是情感与精神的表达。” 在老师的协助下,韦拉写下 “中芬友好” 四字,墨色间满是对两国情谊的期许 —— 她直言 “回国后要继续练习书法,用这种古老艺术推动中芬教育文化交流”。
除了文化体验,课堂上,中芬学生围绕 “商业文化差异”“教育理念对比” 展开热烈讨论,思维火花在交流中碰撞;课余时,大家分享学习心得、生活趣事,从 “芬兰极光” 到 “中国美食”,从 “校园生活” 到 “职业规划”,文化差异在真诚对话中消弭,跨越国界的友谊悄然生长。正如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代表在结业仪式上所说:“这份不分语言、不分肤色的情谊,是本次夏令营最宝贵的财富。”

教学共研:课堂教学展示与教法探讨
作为两校合作的 “新里程碑”,本次夏令营不仅是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是中芬教师探讨教学模式、深化教育合作的契机,为两校 “教学共研” 写下生动注脚。
回顾两校合作历程,自 2004 年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与芬兰东南应用科技大学(前身芬兰科拉索应用科技大学)结成姐妹学校以来,20 年间双方已互派 50 余名师生开展交流互访、学习研讨。本次夏令营的筹备与实施,更是对两校教育合作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 从课程设计来看,“商业课程 + 文化体验” 的融合模式,打破了 “单一学科” 的教学局限,契合职业教育 “实践导向、跨界融合” 的发展需求;从教学方法来看,芬兰教师尤尼现场开展游戏教学,强调用游戏的方式导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阐释专业知识。

芬兰教师 Martin Chen 提出“希望两国学生互相学习教学方法、提升语言能力,许多芬兰学生表达了来金华交换学习的愿望,我们也诚挚邀请中国学生赴芬兰交流,让校际友谊在持续互动中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这种 “双向奔赴” 的意愿,不仅体现了本次教学共研的成效,更为两校未来在 “课程共建、师资共育、学生共培” 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夏令营的圆满结束,不是中芬交流的终点,而是两校共谋发展的新起点。未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与芬兰东南应用科技大学将继续以 “交流互鉴” 为纽带,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创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青年人才贡献力量,让中芬友谊在教育合作中持续传递、生生不息。
作者: 叶嘉琪发布时间: 2025-08-28浏览次数:10
以 “探索中国:商业与文化的链接” 为主题的 2025 年芬兰东南应用科技大学(XAMK)国际青年夏令营,于近日落下帷幕。夏令营围绕文化、商业、教育三大核心主题,通过多元课程、实地实践与深度互动,搭建起中芬师生交流互鉴的桥梁,不仅让芬兰青年沉浸式感知中国商业活力与文化魅力,更深化了两校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共识,为国际职教交流注入青春动能。

专业探索:多元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本次夏令营以 “专业实践” 为核心抓手,将课堂理论与实地考察紧密结合,引导芬兰青年在商业与新能源两大领域探索中国发展模式。在商业课程体系中,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精心设计了 “中国商业市场解析”“商业谈判技巧”“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等主题内容。授课过程中,师生共同剖析义乌国际商贸大市场的创新运营逻辑,探讨中国企业从 “中国制造” 到 “中国智造” 的崛起路径,让芬兰青年深刻感知中国商业文化的 “活力” 与 “韧性”—— 这不仅是数据与案例的呈现,更是对中国经济生态 “开放、创新、包容” 特质的直观解读。
实地调研环节则让专业探索更具冲击力。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芬兰学生海迪穿梭于鳞次栉比的商铺间,面对 “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 的规模惊叹不已:“这里的商业氛围与芬兰完全不同,商品琳琅满目,商户紧密协作,逛了半天都没走完一条街!” 而线上购物的便捷性更让她萌生新想法:“以后要通过跨境电商购买义乌商品,把这份‘中国便利’带回芬兰。”

此外,芬兰青年还走进金义综合保税区及金华本地新能源企业,能源专业学生帕特里卡的困惑与收获极具代表性:“初到中国时,我好奇‘夜晚为何有这么多灯’,直到参观新能源企业,才真正理解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 —— 这为我的专业学习提供了全新视角。”

从课堂理论到实地探访,芬兰青年在专业探索中既看到了中国产业发展的实践成果,也引发了对 “中芬产业差异与合作可能” 的深度思考,为未来跨领域交流埋下伏笔。
风采展示:跨文化交流与艺术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是本次夏令营 “风采展示” 的核心载体。普通话、书法、茶艺、剪纸、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课程,让芬兰青年在动手实践中触摸中华文明的千年脉络,也让跨文化交流在艺术表达中自然发生。

剪纸课上,芬兰学生伊里斯起初对 “镂空图案” 的精细操作感到棘手,但在中国师生的耐心指导下,最终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她小心翼翼地收好剪纸,笑着说:“要把它挂在芬兰的房间里,这是我与中国文化的‘专属纪念’。” 书法课的场景则更显温情:芬兰学生韦拉全神贯注地练习每一个笔画,从 “横平竖直” 的基础要领到 “笔墨韵味” 的意境感知,她逐渐领悟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一笔一划就像生命在纸上舞动,这不仅是文字,更是情感与精神的表达。” 在老师的协助下,韦拉写下 “中芬友好” 四字,墨色间满是对两国情谊的期许 —— 她直言 “回国后要继续练习书法,用这种古老艺术推动中芬教育文化交流”。
除了文化体验,课堂上,中芬学生围绕 “商业文化差异”“教育理念对比” 展开热烈讨论,思维火花在交流中碰撞;课余时,大家分享学习心得、生活趣事,从 “芬兰极光” 到 “中国美食”,从 “校园生活” 到 “职业规划”,文化差异在真诚对话中消弭,跨越国界的友谊悄然生长。正如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代表在结业仪式上所说:“这份不分语言、不分肤色的情谊,是本次夏令营最宝贵的财富。”

教学共研:课堂教学展示与教法探讨
作为两校合作的 “新里程碑”,本次夏令营不仅是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是中芬教师探讨教学模式、深化教育合作的契机,为两校 “教学共研” 写下生动注脚。
回顾两校合作历程,自 2004 年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与芬兰东南应用科技大学(前身芬兰科拉索应用科技大学)结成姐妹学校以来,20 年间双方已互派 50 余名师生开展交流互访、学习研讨。本次夏令营的筹备与实施,更是对两校教育合作模式的进一步优化 —— 从课程设计来看,“商业课程 + 文化体验” 的融合模式,打破了 “单一学科” 的教学局限,契合职业教育 “实践导向、跨界融合” 的发展需求;从教学方法来看,芬兰教师尤尼现场开展游戏教学,强调用游戏的方式导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阐释专业知识。

芬兰教师 Martin Chen 提出“希望两国学生互相学习教学方法、提升语言能力,许多芬兰学生表达了来金华交换学习的愿望,我们也诚挚邀请中国学生赴芬兰交流,让校际友谊在持续互动中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这种 “双向奔赴” 的意愿,不仅体现了本次教学共研的成效,更为两校未来在 “课程共建、师资共育、学生共培” 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础。
此次夏令营的圆满结束,不是中芬交流的终点,而是两校共谋发展的新起点。未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与芬兰东南应用科技大学将继续以 “交流互鉴” 为纽带,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创新,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青年人才贡献力量,让中芬友谊在教育合作中持续传递、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