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追光者吴小军:向下扎根的岁月,向上生长的信仰
作者: 朱正皓 张晏宁发布时间: 2025-04-21浏览次数:13
为增进学院与校友间的深厚情谊,深度挖掘优秀校友的榜样价值,进一步坚定师范学子的时代担当,近日,师范学院继续开展“百名学子访校友”活动。在学院党委负责人的带领下,师生一行7人来到金华市荣光学校,访谈了优秀校友吴小军。
吴小军,现任金华市荣光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1991年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就读于普师916班,班主任:张必松,黄炳全。吴小军是浙师大、金华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曾获全国最具影响力教育人物提名奖,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科研先进个人,江浙沪长三角教学一等奖,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浙江省民办学校双十佳校长,婺城区拔尖人才等荣誉。他重视班级管理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外送教讲课累计1200多场。

校训为灯,照见初心的模样
追溯往昔的足迹,回眸那流转的时光,1988年的初秋恍如昨日。当吴小军踏进金华师范学校的校门,“勤奋、朴实、献身、创造”的八字校训便如晨钟般在他心头回响。“那时只觉得校训是镌刻在墙上的箴言,后来才懂得它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密码。”忆起求学岁月,他眼中仍闪动着赤诚的光芒。
古朴却又充满朝气中的校园见证了他最鲜活的成长印记:清明时节为烈士擦拭墓碑时指尖的震颤,五四青年节演讲赛场上攥紧话筒的掌纹,“一二九”歌咏比赛中随着红色革命歌曲翻涌的热血……在红色信仰的浸润下,他逐渐淬炼出坚定的信念。最终,吴小军通过了党组织考察,成为1991年6月发展的三位学生党员之一。
提及恩师,吴小军的语调便如春水般温润。魏慧玲书记在入党谈话时点燃的思想火种,如星火燎原般照亮前路;张必松和黄炳全老师以原则为尺丈量师德,却在严厉中浸润着春风化雨的温情;张加孙老师银发微颤仍守在三尺讲台,躬身为学生雕琢舞台表情的毫厘之差;施成铎老师那句“你站起来,看我画”的浑厚嗓音,周润年老师播音员一样动听的声音,至今仍在耳畔激荡着知行合一的力量。这些都化作了他心中“大先生”的鲜活注脚。那些浸润着粉笔灰的夜晚,恩师们或执笔批注教案,或俯身指点三笔字的身影,在时光长河里定格成永不褪色的剪影。

毕业典礼那天,吴小军作为91届毕业生代表,站在大礼堂中央,向全体师生发表了毕业的志向和感言,进一步坚定了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仰。此刻,校训中“献身”二字的分量,他已深深领会——这不仅是对英烈校友们奉献精神的传承,更是指引他前行的方向标。三十载春秋流转,从青涩学子到躬耕教坛的引路人,他始终把教育事业视为使命,将办公室墙上“以心传灯,虽微致远”的理念深植心间,用行动诠释着“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
实践为根,在课堂修炼教育智慧
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吴小军的成长秘诀隐匿于日复一日的实践之中。他常言:“老师是在课堂的磨砺中成长起来的,班主任是在教室的耕耘中成熟起来的。”长达三十四年的教学生涯,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即便在金师附小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期间,也依旧兼任语文课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因为他深知,真正的教育智慧,皆蕴藏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细微点滴里。
在他的办公室内,200多本手写日记摆放得整整齐齐,这些日记堪称他成长的“秘密武器”。在教育日记里,详细记录着学生小毛从字迹潦草难辨到工整清晰的巨大蜕变,真切见证着学生小曹从自卑敏感走向自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些真实发生的教育故事,恰是他“一体两翼”教师成长理念的有力例证——以实践为“体”,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以读书学习和科研反思为“翼”,借助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时光以及撰写教育日记,将积累的经验升华为教育智慧。

“写日记并非一项任务,而是一个与自我深度对话的过程。”吴小军轻轻翻开泛黄的日记本,指尖缓缓划过那些带有岁月斑驳痕迹的字迹,娓娓道来,“你瞧,这是小毛第一次写出工整字迹时的记录,这是小曹举办画展那天我的深刻感悟……”日记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吴小军对教育事业的至高追求与无限热爱。他在课堂上的全情投入,对学生的悉心关怀,都在这些日记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正是这种对教育实践的执着坚守与深刻反思,让吴小军在教育之路上越走越远,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创新为翼,让教师成长有章可循
在金华市荣光学校董事长和徐锦生校长的带领下,作为学校教师发展与教育科研方面的领路人,吴小军提出“因材施培,精准而训”的理念,打造“三训一室”培养模式,即依托“博雅社”名师工作室,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开展不同的培训项目:针对新招聘的教师,提前一个学期开设“特训营”,为新教师成长奠基;针对入职1至3年的青年教师,开展“新青年培训班”,助力他们快速成长;而对于入职3年以上、35 周岁以内的教师,则开展“RG 联盟训练营”,注重提升教师骨干力量。
吴小军深知: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得和同伴一起走。他发起的“博雅社”名师工作室,凝聚智慧,让教师们在合作中远行,更是成为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博以学问,雅以修身”,在工作室里,老师们共读经典、共研课题、共享经验,沿着“教学新手—教坛新苗—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坛名师”的路径稳步前行。“博雅社”名师工作室创设的公约“八个一工程”不是生硬的要求,而是他用自身经历总结的成长密码:每年主持一项课题、每学期上一堂研究课、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每学期精读一本书籍、每月参加一次“博雅社”活动、每周听课两节、每日读书一小时、每日写教学反思……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最终汇聚成教师专业成长的磅礴力量,助力金华市荣光学校高质量发展。
银杏启示,给未来教师的成长箴言
采访结尾,吴小军再次回忆起老金师校园里的“母子银杏树”,眼神里满是温柔:“大树生长需要时间、需要坚守、需要扎根、需要向上、需要追光,教师成长亦是如此。”他将自己的成长感悟融入一首《成长》诗中,送给在校的师范学子:
银杏参天有启示,
把握时间重累积。
岿然不动守信念,
学习反思固根基。
向上向光多积极,
能量目标两相宜。
大树生长犹如此,
吾侪努力成名师。
吴小军对这首诗作了解释:时间是最好的伙伴,34年的教育生涯,他用日记记录了34年时光的故事;坚守是不变的信念,哪怕经历风雨,也要像银杏树一样岿然不动;扎根是成长的必须,每天读书一小时、写一篇反思,就是在为教育事业筑牢根基;向上是永恒的姿态,带着正能量不断前行,才能拥有更广阔的教育天地;追光是心中的方向,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教育梦想终将照进现实。

小教本242班的张晏宁在聆听完吴小军的分享后,眼眶泛红,动容地说道:“翻阅吴校长的日记,仿佛翻开了一部满溢着爱的教育诗篇。他为小毛精心撰写长达一年的观察日记,为小曹倾心筹备画展,这般毫无保留的爱,让我深切领悟到,教育绝非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
学前本243班的邹雨涵亦感慨万千:“吴校长三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用行动为‘教育信仰’四字写下生动注脚。身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或许我们不会经历相同的教育故事,但那份对学生深沉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将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精神灯塔。我们当以吴校长为榜样,把每一堂课当作磨砺自我的试炼场,把每一次反思当作成长的进阶之梯,怀揣着对教育的敬畏与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教育人生。”
诚如吴小军办公室墙上高悬的“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八字箴言所示,他以一生的教育实践,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与忠贞不渝。从他的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位教育者矢志不渝的初心,以及对教育本真的执着坚守。那是日日夜夜的用心陪伴,岁岁年年的自我突破,更是用爱与信仰精心编织而成的教育梦想蓝图。愿每一位师范学子,皆能以吴小军为标杆,在师范的肥沃土壤中深深扎根,向着希望之光奋力生长,终有一日,成长为参天大树,为莘莘学子遮风挡雨,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 朱正皓 张晏宁发布时间: 2025-04-21浏览次数:13
为增进学院与校友间的深厚情谊,深度挖掘优秀校友的榜样价值,进一步坚定师范学子的时代担当,近日,师范学院继续开展“百名学子访校友”活动。在学院党委负责人的带领下,师生一行7人来到金华市荣光学校,访谈了优秀校友吴小军。
吴小军,现任金华市荣光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1991年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就读于普师916班,班主任:张必松,黄炳全。吴小军是浙师大、金华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曾获全国最具影响力教育人物提名奖,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科研先进个人,江浙沪长三角教学一等奖,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浙江省民办学校双十佳校长,婺城区拔尖人才等荣誉。他重视班级管理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外送教讲课累计1200多场。
校训为灯,照见初心的模样
追溯往昔的足迹,回眸那流转的时光,1988年的初秋恍如昨日。当吴小军踏进金华师范学校的校门,“勤奋、朴实、献身、创造”的八字校训便如晨钟般在他心头回响。“那时只觉得校训是镌刻在墙上的箴言,后来才懂得它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密码。”忆起求学岁月,他眼中仍闪动着赤诚的光芒。
古朴却又充满朝气中的校园见证了他最鲜活的成长印记:清明时节为烈士擦拭墓碑时指尖的震颤,五四青年节演讲赛场上攥紧话筒的掌纹,“一二九”歌咏比赛中随着红色革命歌曲翻涌的热血……在红色信仰的浸润下,他逐渐淬炼出坚定的信念。最终,吴小军通过了党组织考察,成为1991年6月发展的三位学生党员之一。
提及恩师,吴小军的语调便如春水般温润。魏慧玲书记在入党谈话时点燃的思想火种,如星火燎原般照亮前路;张必松和黄炳全老师以原则为尺丈量师德,却在严厉中浸润着春风化雨的温情;张加孙老师银发微颤仍守在三尺讲台,躬身为学生雕琢舞台表情的毫厘之差;施成铎老师那句“你站起来,看我画”的浑厚嗓音,周润年老师播音员一样动听的声音,至今仍在耳畔激荡着知行合一的力量。这些都化作了他心中“大先生”的鲜活注脚。那些浸润着粉笔灰的夜晚,恩师们或执笔批注教案,或俯身指点三笔字的身影,在时光长河里定格成永不褪色的剪影。
毕业典礼那天,吴小军作为91届毕业生代表,站在大礼堂中央,向全体师生发表了毕业的志向和感言,进一步坚定了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仰。此刻,校训中“献身”二字的分量,他已深深领会——这不仅是对英烈校友们奉献精神的传承,更是指引他前行的方向标。三十载春秋流转,从青涩学子到躬耕教坛的引路人,他始终把教育事业视为使命,将办公室墙上“以心传灯,虽微致远”的理念深植心间,用行动诠释着“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
实践为根,在课堂修炼教育智慧
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吴小军的成长秘诀隐匿于日复一日的实践之中。他常言:“老师是在课堂的磨砺中成长起来的,班主任是在教室的耕耘中成熟起来的。”长达三十四年的教学生涯,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即便在金师附小担任党总支副书记期间,也依旧兼任语文课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因为他深知,真正的教育智慧,皆蕴藏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细微点滴里。
在他的办公室内,200多本手写日记摆放得整整齐齐,这些日记堪称他成长的“秘密武器”。在教育日记里,详细记录着学生小毛从字迹潦草难辨到工整清晰的巨大蜕变,真切见证着学生小曹从自卑敏感走向自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些真实发生的教育故事,恰是他“一体两翼”教师成长理念的有力例证——以实践为“体”,在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以读书学习和科研反思为“翼”,借助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时光以及撰写教育日记,将积累的经验升华为教育智慧。
“写日记并非一项任务,而是一个与自我深度对话的过程。”吴小军轻轻翻开泛黄的日记本,指尖缓缓划过那些带有岁月斑驳痕迹的字迹,娓娓道来,“你瞧,这是小毛第一次写出工整字迹时的记录,这是小曹举办画展那天我的深刻感悟……”日记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吴小军对教育事业的至高追求与无限热爱。他在课堂上的全情投入,对学生的悉心关怀,都在这些日记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正是这种对教育实践的执着坚守与深刻反思,让吴小军在教育之路上越走越远,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创新为翼,让教师成长有章可循
在金华市荣光学校董事长和徐锦生校长的带领下,作为学校教师发展与教育科研方面的领路人,吴小军提出“因材施培,精准而训”的理念,打造“三训一室”培养模式,即依托“博雅社”名师工作室,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开展不同的培训项目:针对新招聘的教师,提前一个学期开设“特训营”,为新教师成长奠基;针对入职1至3年的青年教师,开展“新青年培训班”,助力他们快速成长;而对于入职3年以上、35 周岁以内的教师,则开展“RG 联盟训练营”,注重提升教师骨干力量。
吴小军深知: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得和同伴一起走。他发起的“博雅社”名师工作室,凝聚智慧,让教师们在合作中远行,更是成为教师成长的精神家园。“博以学问,雅以修身”,在工作室里,老师们共读经典、共研课题、共享经验,沿着“教学新手—教坛新苗—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教坛名师”的路径稳步前行。“博雅社”名师工作室创设的公约“八个一工程”不是生硬的要求,而是他用自身经历总结的成长密码:每年主持一项课题、每学期上一堂研究课、每学期写一篇论文、每学期精读一本书籍、每月参加一次“博雅社”活动、每周听课两节、每日读书一小时、每日写教学反思……这些看似微小的坚持,最终汇聚成教师专业成长的磅礴力量,助力金华市荣光学校高质量发展。
银杏启示,给未来教师的成长箴言
采访结尾,吴小军再次回忆起老金师校园里的“母子银杏树”,眼神里满是温柔:“大树生长需要时间、需要坚守、需要扎根、需要向上、需要追光,教师成长亦是如此。”他将自己的成长感悟融入一首《成长》诗中,送给在校的师范学子:
银杏参天有启示,
把握时间重累积。
岿然不动守信念,
学习反思固根基。
向上向光多积极,
能量目标两相宜。
大树生长犹如此,
吾侪努力成名师。
吴小军对这首诗作了解释:时间是最好的伙伴,34年的教育生涯,他用日记记录了34年时光的故事;坚守是不变的信念,哪怕经历风雨,也要像银杏树一样岿然不动;扎根是成长的必须,每天读书一小时、写一篇反思,就是在为教育事业筑牢根基;向上是永恒的姿态,带着正能量不断前行,才能拥有更广阔的教育天地;追光是心中的方向,树立正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教育梦想终将照进现实。
小教本242班的张晏宁在聆听完吴小军的分享后,眼眶泛红,动容地说道:“翻阅吴校长的日记,仿佛翻开了一部满溢着爱的教育诗篇。他为小毛精心撰写长达一年的观察日记,为小曹倾心筹备画展,这般毫无保留的爱,让我深切领悟到,教育绝非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共鸣。”
学前本243班的邹雨涵亦感慨万千:“吴校长三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一线,用行动为‘教育信仰’四字写下生动注脚。身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或许我们不会经历相同的教育故事,但那份对学生深沉的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将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精神灯塔。我们当以吴校长为榜样,把每一堂课当作磨砺自我的试炼场,把每一次反思当作成长的进阶之梯,怀揣着对教育的敬畏与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教育人生。”
诚如吴小军办公室墙上高悬的“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八字箴言所示,他以一生的教育实践,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与忠贞不渝。从他的身上,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位教育者矢志不渝的初心,以及对教育本真的执着坚守。那是日日夜夜的用心陪伴,岁岁年年的自我突破,更是用爱与信仰精心编织而成的教育梦想蓝图。愿每一位师范学子,皆能以吴小军为标杆,在师范的肥沃土壤中深深扎根,向着希望之光奋力生长,终有一日,成长为参天大树,为莘莘学子遮风挡雨,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