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蓓:做饱含情怀的乡村教育守望者
作者: 朱正晧 康虹奕发布时间: 2025-01-24浏览次数:10
为加强学院与校友之间的联络,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坚定师范学子的时代担当,近日,师范学院继续开展“百名学子访校友”活动,在学院党委负责人的带领下,师生一行6人来到婺城区长山乡中心小学,采访了优秀校友雷晓蓓。
雷晓蓓,2005年毕业于师范学院,曾就读于初教031班,班主任是徐源老师。雷晓蓓现任金华市婺城区长山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她是金华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先后就职于婺城区民工子弟学校(后更名婺城区城西小学)、婺城区乾西乡中心小学、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婺城区长山乡中心小学,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先进个人、金华市“践行雷锋精神”先进个人、婺城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婺城区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婺城区教坛新秀等荣誉。

黄土之上,师德传承
访谈伊始,当回忆起在师范学院的点点滴滴,雷晓蓓感慨道:“在2000年初入师范学院时,虽然求学条件十分艰苦,黄土满天,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教师的教育情怀,以及他们对教育知识技能精细化的高要求。”她对姚西萍老师的课堂教学记忆犹新。在过去的学习生涯里,她一直接受着的是“灌输式”教育,课堂语言平铺直叙。进入师范学院后,她一听到姚西萍老师上课,就被那活泼、生动、可爱的语调所打动,这对她日后走上讲台,致力于形成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产生了极大影响。“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放缓语气,说话更加温柔一些。”谈及此,雷晓蓓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怀情怀之瑾,握时代之瑜
谈到如何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一位小学校长,雷晓蓓自谦道,这不过是时代赋予她的幸运。她认为是在师范学院练就的扎实专业知识,从老教师身上汲取的多样教学理念,以及在初入职场时领导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等多重因素成就了今天的她,让她有机会得以将自己的理念“落地生根”。

雷晓蓓对师范学院恩师们的教学模式赞不绝口。学校的教学模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相授”,而是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这为她后来走上职场,学会主动地接受工作、适应工作、做好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助力。2005年,雷晓蓓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讲台下,大多都是缺失家庭教育的外来民工子弟,但她在当时校长的影响下,坚信有教无类,时刻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这位校长非常有教育情怀”,在追忆起这段时光时,雷晓蓓如此评价,“他尽他所能地创造条件,争取机会,让这些随迁孩子们接受到本地孩子们享有的教育,让他们拥有更高更广的发展天地。”这样的教学理念在她就任长山乡中心小学校长时得以实践。她不仅为孩子们开创特色学习课程,而且十分注重老师的培养。福楼拜有言:“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然后传给别人。”教育亦是如此,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来之际,雷晓蓓致力于推动年轻老师的成长,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培养社会需要的老师,真正实现成长性与稳定性同行,专业知识功底与乡村教育情怀并育。
以香樟育才,助力乡村振兴
自2022年到长山乡中心小学任教以来,雷晓蓓对乡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她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要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应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培养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注重乡村教师的成长,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雷晓蓓初到学校时,全校421名孩子,不到10人有课外学科类培训,课后兴趣类培训更是全无,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十分匮乏,难以发展兴趣爱好;家长们仍保留传统观念,唯分数至上;老师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却忘了抬头看时代的变迁。为此,她开设了以“香樟课程”为核心的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其中囊括了木工、钩花、制作冻米糖等传统手艺和航模、无人机等现代科技。这不仅让孩子们有成就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还有效促进了家校沟通,让家长明白“香樟课程”的意义。在被问及为何取名为“香樟课程”时,雷晓蓓笑着望向了校门口的两棵大樟树,娓娓道来:“‘香樟’谐音‘相长’。乡村里大多种有香樟树,它向阳,岁数长,有着美好的寓意。”基于此,她明确了育人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和责任感的阳光少年,通俗来讲,就是拥有聪明的大脑、健康的身体和温暖的心。

在乡村教师的培养上,雷晓蓓煞费苦心。她指出,名师的成长是阶梯式的,是一代接着一代的,乡村教师的成长亦是如此。她清晰地认识到,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差异在于平台的高低,于是她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年轻老师去尝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学校教学方式适应本地孩子的学习需求。自雷晓蓓入校以来,“教坛新秀”数量从0增加到4位,市级学生音乐剧、市级武术表演、区级文艺汇演成绩喜人。
兴趣支撑孩子学习,情怀支撑教师进步。雷晓蓓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在不增加家长负担的情况下,让农村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尝试,逐步落实教学相长,学习与课余活动相辅相成。
挑国家重担,行笃学之路
“我的一个老师曾说过,教育是一个良心工程,做多做少无法衡量。”雷晓蓓说道。师范学子身上背负着国家的未来,在做到基本功扎实的同时,也要对国家需求的人才有自己的思考。只有做到教育方向正确,保持有工作和前进的动力,在面对孩子时才能做到心有大爱,便不会为繁琐小事所困扰。她希望师范学院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机会,把握时机,为国家培育更多有用的人,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小教本242的康虹奕同学在访谈后发表了她的感悟:这次谈话让我感受颇深,刷新了我对乡村小学的认知。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雷晓蓓校长的教育情怀与乡村情怀,她在乡村小学的教学管理中没有照搬城镇小学的教学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孩子们的特长,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灿烂的笑容。这也激励着我学习进取,明确方向,思考教书育人的意义所在,关注国家大势所趋,与时代同频共振。今后我将始终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院训,坚守“勤奋、朴实、献身、创造”的师范精神,高挂云帆,御风前行。
作者: 朱正晧 康虹奕发布时间: 2025-01-24浏览次数:10
为加强学院与校友之间的联络,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坚定师范学子的时代担当,近日,师范学院继续开展“百名学子访校友”活动,在学院党委负责人的带领下,师生一行6人来到婺城区长山乡中心小学,采访了优秀校友雷晓蓓。
雷晓蓓,2005年毕业于师范学院,曾就读于初教031班,班主任是徐源老师。雷晓蓓现任金华市婺城区长山乡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她是金华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先后就职于婺城区民工子弟学校(后更名婺城区城西小学)、婺城区乾西乡中心小学、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婺城区长山乡中心小学,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先进个人、金华市“践行雷锋精神”先进个人、婺城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婺城区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婺城区教坛新秀等荣誉。

黄土之上,师德传承
访谈伊始,当回忆起在师范学院的点点滴滴,雷晓蓓感慨道:“在2000年初入师范学院时,虽然求学条件十分艰苦,黄土满天,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教师的教育情怀,以及他们对教育知识技能精细化的高要求。”她对姚西萍老师的课堂教学记忆犹新。在过去的学习生涯里,她一直接受着的是“灌输式”教育,课堂语言平铺直叙。进入师范学院后,她一听到姚西萍老师上课,就被那活泼、生动、可爱的语调所打动,这对她日后走上讲台,致力于形成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产生了极大影响。“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会不自觉的放缓语气,说话更加温柔一些。”谈及此,雷晓蓓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
怀情怀之瑾,握时代之瑜
谈到如何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一位小学校长,雷晓蓓自谦道,这不过是时代赋予她的幸运。她认为是在师范学院练就的扎实专业知识,从老教师身上汲取的多样教学理念,以及在初入职场时领导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等多重因素成就了今天的她,让她有机会得以将自己的理念“落地生根”。

雷晓蓓对师范学院恩师们的教学模式赞不绝口。学校的教学模式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相授”,而是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这为她后来走上职场,学会主动地接受工作、适应工作、做好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助力。2005年,雷晓蓓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讲台下,大多都是缺失家庭教育的外来民工子弟,但她在当时校长的影响下,坚信有教无类,时刻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这位校长非常有教育情怀”,在追忆起这段时光时,雷晓蓓如此评价,“他尽他所能地创造条件,争取机会,让这些随迁孩子们接受到本地孩子们享有的教育,让他们拥有更高更广的发展天地。”这样的教学理念在她就任长山乡中心小学校长时得以实践。她不仅为孩子们开创特色学习课程,而且十分注重老师的培养。福楼拜有言:“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然后传给别人。”教育亦是如此,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来之际,雷晓蓓致力于推动年轻老师的成长,为他们搭建发展平台,培养社会需要的老师,真正实现成长性与稳定性同行,专业知识功底与乡村教育情怀并育。
以香樟育才,助力乡村振兴
自2022年到长山乡中心小学任教以来,雷晓蓓对乡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她认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要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应从两方面抓起: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培养孩子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注重乡村教师的成长,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雷晓蓓初到学校时,全校421名孩子,不到10人有课外学科类培训,课后兴趣类培训更是全无,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十分匮乏,难以发展兴趣爱好;家长们仍保留传统观念,唯分数至上;老师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却忘了抬头看时代的变迁。为此,她开设了以“香樟课程”为核心的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其中囊括了木工、钩花、制作冻米糖等传统手艺和航模、无人机等现代科技。这不仅让孩子们有成就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还有效促进了家校沟通,让家长明白“香樟课程”的意义。在被问及为何取名为“香樟课程”时,雷晓蓓笑着望向了校门口的两棵大樟树,娓娓道来:“‘香樟’谐音‘相长’。乡村里大多种有香樟树,它向阳,岁数长,有着美好的寓意。”基于此,她明确了育人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和责任感的阳光少年,通俗来讲,就是拥有聪明的大脑、健康的身体和温暖的心。

在乡村教师的培养上,雷晓蓓煞费苦心。她指出,名师的成长是阶梯式的,是一代接着一代的,乡村教师的成长亦是如此。她清晰地认识到,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差异在于平台的高低,于是她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年轻老师去尝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实现学校教学方式适应本地孩子的学习需求。自雷晓蓓入校以来,“教坛新秀”数量从0增加到4位,市级学生音乐剧、市级武术表演、区级文艺汇演成绩喜人。
兴趣支撑孩子学习,情怀支撑教师进步。雷晓蓓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在不增加家长负担的情况下,让农村孩子有更多的可能性去尝试,逐步落实教学相长,学习与课余活动相辅相成。
挑国家重担,行笃学之路
“我的一个老师曾说过,教育是一个良心工程,做多做少无法衡量。”雷晓蓓说道。师范学子身上背负着国家的未来,在做到基本功扎实的同时,也要对国家需求的人才有自己的思考。只有做到教育方向正确,保持有工作和前进的动力,在面对孩子时才能做到心有大爱,便不会为繁琐小事所困扰。她希望师范学院的学弟学妹们能够珍惜机会,把握时机,为国家培育更多有用的人,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小教本242的康虹奕同学在访谈后发表了她的感悟:这次谈话让我感受颇深,刷新了我对乡村小学的认知。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雷晓蓓校长的教育情怀与乡村情怀,她在乡村小学的教学管理中没有照搬城镇小学的教学模式,而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孩子们的特长,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灿烂的笑容。这也激励着我学习进取,明确方向,思考教书育人的意义所在,关注国家大势所趋,与时代同频共振。今后我将始终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院训,坚守“勤奋、朴实、献身、创造”的师范精神,高挂云帆,御风前行。